<legend id="h4sia"></legend><samp id="h4sia"></samp>
<sup id="h4sia"></sup>
<mark id="h4sia"><del id="h4sia"></del></mark>

<p id="h4sia"><td id="h4sia"></td></p><track id="h4sia"></track>

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
  • <input id="h4sia"><address id="h4sia"></address>

    <menuitem id="h4sia"></menuitem>

    1. <blockquote id="h4sia"><rt id="h4sia"></rt></blockquote>
      <wbr id="h4sia">
    2. <meter id="h4sia"></meter>

      <th id="h4sia"><center id="h4sia">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</center></th>
    3. <dl id="h4sia"></dl>
    4. <rp id="h4sia"><option id="h4sia"></option></rp>

        扶贫村里“男媳妇”

        2016-08-09 10:05 作者:张耀成 来源:
        【字体:
        ——— 华天集团驻花垣扶贫队长王鹤友扶贫故事
         
         

           “4月8日,阴。驻村第一天,看着这里的秀山碧水和热情纯朴的村民,我意识到自己‘嫁’给双龙了……”8月5日,走进华天集团驻花垣县双龙镇双龙村,发现工作队长王鹤友两本“学做日记”,字里行间洋溢着扶贫真情。村民看他视村如家、爱民若父,趣称他为大城市嫁来的“男媳妇”。

          去年初,身为华天集团驻常德子公司总经理助理的王鹤友,于4月8日住进了离家千里的双龙村。从此,他安心苗寨、真心扶贫,先后协调资金1000多万元,帮助村里完善基础设施,实施产业脱贫,使104名贫困村民甩掉贫困帽,全村人平增收1300多元。去年,荣获花垣县“十佳扶贫工作队员”称号。

          

          住进苗寨 挑起持“家”担子 

          “看到施绍光家的破房没有墙壁,问他冬天冷不冷?他回答,前后都有人家遮着呢。唉,家本是避风港,如果连这点功能都没有,还算家么?我得挑起这副担子……”这是王鹤友2015年4月12日写的一则日记。当天,他走访了50多户贫困户,看着村民的困境,作为扶贫工作队长和第一书记,他说:“既为村里的‘媳妇’,就要为村民持好家。”

          “为全身心投入,去年,他叫妻子辞去了工作,带着3岁多的儿子与他住进了村里。”村支书施长兴告诉笔者,有一天,王鹤友安在村部里的“家”被狂风大雨袭击。“睡房”的天花板被吹垮,儿子被吓坏了。当时,王鹤友在走访村民。事后,他对妻子说:“到苗乡陪我,让你们受委屈了。”妻子回答:“没什么,看到你为20多户贫困户落实了危改项目,我们都高兴……”

          走向地头 开辟发“家”路子

          “险峻羊肠小道,一路藤绊刺扎,脚手布满血印,但终于用步测的方式,量出了通往十八洞村待建游步道的路程,心里踏实多了。”这是王鹤友去年4月22日的一则日记。党员杨秀群说:“王支书虽是大城市的男儿,但在我们村里就像一个媳妇,吃得苦、霸得蛮、做得事。”

          “村里水、电、路、房、村部、卫生室、停车场都修好了,拔除了用电难、行路难、上学难等穷根。”施长兴介绍,王队长通过2个多月的现场调研,发现双龙村梯田印民居、瀑布洒清溪、白雾绕幽谷、苗绣透古风,旅游资源丰富。于是,他走省城、跑项目、筹资金,完善旅游基础设施。因劳碌奔波,身体瘦了好几斤。现在活动中心、停车场、公路扩宽等9个项目已完成。华天集团投入200多万元建设的游步道,更是实现旅游脱贫的“金钥匙”。

          凝聚民心 创新兴“家”法子

          “通过1个多月走访,发现村民对种养产业失去信心,是因为农产品很难卖出去。今天,将《村民种养产业订单》发到各家各户,希望能帮助村民突破农产品卖难瓶颈。”王鹤友这则日记,道出了他创新“订单扶贫”的缘由。

          村民施应珍说:“通过王队长的组织联系,去年,华天集团上门‘订单收购’了我家两亩多的红菜苔,仅这一样就收入2000多元。”据了解,全村通过“订单销售”模式,面向贫困户收购鸡鸭、蔬菜、腊肉、西瓜等农产品,货款总数达8万余元。因此受益贫困户户平增收千元以上。

          “创建‘乐业种养合作社’,让村民抱团发展产业;发挥集团员工力量,捐款16.8万元,设立‘驻村扶贫基金’;落实《结对帮扶办法》,每年解决20万元,用于支持贫困户实现农副产品增收;组织党员带头发展冬桃230亩……”村支书告诉笔者,王队长为了兴“家”,想了许多办法。一名叫施翰的孤儿在他的联系下,顺利入住常德市阳光孤儿院,学习、生活及今后工作都有了保障。79岁的堂爷爷施青球感动地说:“王队长就像儿媳妇一样,关心着我的孙子。”


        相关文档:
    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        ./W020160809363813767704.png